繁殖方式繁殖习性
卵形鲳鲹属离岸大洋性产卵鱼类,在中国广东,人工繁殖于每年4~5月开始,一直持续到8~9月,个体怀卵量为40~60万粒。天然海区孵出后的仔、稚鱼1.2~2厘米开始游向近岸,长成13~15厘米的幼鱼又游向离岸海区。
卵形鲳鲹的性成熟年龄,据方永强等(1996)对该鱼早期卵子发生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,表明在1~2龄鱼卵巢中卵原细胞进入首次成熟分裂前期,3~4龄鱼才开始进入小生长期,往后至卵母细胞成熟,这段漫长发育历程在自然状态下需经过7年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。在人工养殖条件下,卵形鲳鲹Ⅴ龄性腺已经成熟,经人工催产,能产卵受精,并孵出正常的仔鱼。
人工繁殖亲鱼培育
亲鱼培育:卵形鲳鲹亲鱼培育一般多在海水网箱中进行。饲养亲鱼的网箱为3米3米×3米的浮动式网箱,网目为3厘米,每个网箱放养亲鱼40~45尾,放养密度为3~4千克/米3以新鲜或冷冻的小杂鱼为饵料,主要种类有蓝圆鲹、青鳞鱼、金色小沙丁鱼等,日投饵两次,日投佴率为5~8%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,为亲鱼的越冬期,每日投饵很少或不投饵。同时定期更换网箱,并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。
亲鱼强化培育:每年越冬期过后的4~5月期间,要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,以保证亲鱼的正常生长发育。一些地方在海上网箱进行强化培育,有些地方则将亲鱼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。在室内强化培育期间,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~2.5千克/立方米,每日投喂2次,饵料为牡蛎、蓝圆鲹、鳗鱼饵料等,并不时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,日投佴率为7~8%,每日换水2次,换水量为180~200%。每半个月注射适量LRH-A促进亲鱼成熟。
人工催产
4月初,当水温升至20℃左右,即可进行人工催产,催产可在渔排网箱中进行,用80目筛绢制成3米×3米×3米的网箱,套在大网目的网箱中,亲鱼注射激素后置于其中。卵形鲳鲹雌、雄个体副性征不明显,且成熟雌亲鱼腹部不见膨大,雄亲鱼也不易挤出精液,所以催产时不分雌、雄,一律在鱼的背肌处一次性按鱼体重注射LRH-A215~25微克/千克+DOM1.5~2.5毫克/千克。一般在头一天上午注射催产剂,第三天凌晨产卵,激素的诱导效应时间为40小时左右。
自然产卵
亲鱼注射激素后在海上渔排密网中自然产卵受精,待卵产出后用手抄网把卵捞出,运到陆上育苗室,在孵化桶中进一步清除死卵及由海水带进的其他浮游生物等杂物,再用过滤海水洗净,称重(计数),然后直接移入培育池中孵化。池水微充气,以保证受精卵在水中均匀分布并顺利孵化。
孵化
卵形鲳鲹受精卵为浮性、无色,卵径950~1010微米,单油球,油球育径220~240微米,有少量为多油球。在水温20~23℃、盐度28‰的条件下,胚胎经过36~42小时的发育,孵化成仔鱼。
养殖技术种苗培育
室内水泥池培育
培育条件:育苗用水经过纱滤,入池前再经250目筛绢过滤。育苗水质以水温20~26℃、盐度27~33‰,pH值8.2~8.4为宜。仔鱼孵化出来后,即加入小球藻液,浓度保持在(40~50)×104细胞/毫升,使水色呈浅绿色,一直到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止。光照强度控制在1000~3000勒克斯。
培育管理:培育前期微充气。随着仔鱼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,仔鱼孵出后第6天开始换水、吸污,以后每天换水一次,换水量在仔鱼期为20%,稚鱼期为30~60%,幼鱼期为100~200%,在稚鱼期每星期吸污一次,投鱼糜后每天吸污一次。
饵料及投喂:仔鱼开口后投喂褶皱臂尾轮虫,并保持轮虫密度5~10个/毫升,从16日龄起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。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在投喂之前用轮虫专用营养强化剂强化,若有条件,可同时投喂桡足类。投喂卤虫的前期,密度保持在02~0.5个/毫升,后期可加大投喂量,使之密度增至1~1.5个/毫升。26日龄开始投喂鱼糜,前期每天投喂1~2次,后期增加投喂次数至每天4~5次。上述几种饵料在投喂时间衔接上要各有35天的重叠交叉,缓慢过渡。在卵形鲳鲹的种苗生产中,有两个死亡高峰期,一个是在孵化后3~7日龄,即开口摄食后最初几天,仔鱼数量缓慢下降,但这一下降幅度不会超过20%;第二个死亡高峰期为15~20日龄,即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后,尽管进行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强化,但效果仍不理想,死亡率最髙可达50~70%,若在这一阶段投喂桡足类等饵料,死亡率可大大降低。
室外土池培育
清塘肥水:用生石灰、茶籽饼等药物彻底清塘,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,一般清塘10~15天后放苗,在仔鱼下塘前3~5天,每1/15公顷泼黄豆粉1~2千克,以培育水中浮游生物。
放养密度:每1/15公顷10~15万尾。
投饵:初期投哏黄豆粉及鳗鱼人工配合饵料,7~10天后投喂枝角类、桡足类当鱼苗体长在0.8厘米以上时,可投喂鱼肉糜、枝角类等。
排换水:放苗初期不换水,仅每天少量添水,7天后每天换水15~20%,投喂鱼、虾肉糜后每天换水量增加到30~40%。
管理:每天早、中、晚各巡塘一次,观察水色,定期检测。观察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、数量的变化,鱼苗的生长、活动、摄食等情况,以便安排次日的投饵、换水和防病工作一般经30~40天的精心培育,大部分鱼苗体长已达到2.5厘米,即可出池。
成鱼养殖
海区选择
卵形鲳鲹为暖水性鱼类,生活在开阔的大型水域中,外观鳍条金黄色,在中国是个象征荣华富贵的吉利颜色,其肉味口感清香甜美,老少皆宜,故其在节日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。但是养殖卵形鲳鲹的海区选择非常重要,最好选择避风的港湾,而且是横向流速在0.5米/秒左右的海区,网箱底距离海底以最低潮位计以4米左右为宜,同时交通要便利。
网箱选择与放置
可以选择每口网箱直径为13米、周长40米,网衣深度6米,单个网箱占水体积约800立方米的圆形抗风浪网箱,或者选择每口规格为5米×5米×5米的方形网箱,4口为1组,每组水体为600立方米的抗风浪网箱。网箱设置处最低潮位时网箱底部离海底2米以上。网箱的设置型式有“品”字形、串联式、菱形或“田”字形,“品”字形网箱间距2~3米,网箱组间距≥15米;串联式网箱间距1~2米,网箱组间距≥15米;菱形或“田”字形网箱间距1~2米,网箱组间距≥50米。
放养
鱼种放养前1天将洗净消毒后检查无破损的网衣系挂于网箱框架上,并潜水对网箱锚泊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,网衣水面部分内侧加挂密围网,以防浮性饵料随潮流流失。养殖最适规格为6~10厘米的鱼种,可放50~60尾/立方米水体。鱼种放养前要用淡水或0.15毫克/升的高锰酸钾的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。
饲料投喂
鲜杂鱼一定要鲜而且要搅碎防止卵形鲳鲹被鱼骨卡住喉咙而饿死,在6~8月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%以上,每天投喂2次,在其他时间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降低投饵量。为加快生长速度,可加大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%左右,投喂次数增加到3~4次。配合饲料可参照厂家的说明来投喂,根据2008年和2009年的示范养殖,采用天邦牌饲料可以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和收益。
日常管理
一是巡查网箱。为防止逃鱼,要经常对网箱进行检查。重点要检查饲料台网有无破损;有无游泳较弱的鱼;有无残饵。特别是在台风过后,要潜水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和逃鱼的现象。二是清洗网箱,去除附着物。网箱下海养殖一段时间后会有藤壶、牡蛎等生物附着在网衣上,必须及时清除或换网,确保网箱保持良好的水交换量,以保证养殖水体有充足的溶氧量。三是做好日常记录。每天要对水温、pH值、盐度、饲料投喂、药物使用、天气变化、鱼病防治等情况作详细的记录。
疾病防治
卵形鲳鲹病害的防治要像其他品种一样坚持“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”的原则。要坚持巡视,留意观察鱼群的游动、摄食情况,一旦发现病、死鱼应及时隔离治疗或进行无害化处理,切勿随意将其扔出网箱外,使病害传播蔓延。
预防与治疗隐核虫病(又称海水小瓜虫病),可用淡水浸浴5~10分钟,或者用甲醛海水药浴20~30分钟,1个疗程为3天,连续用3个疗程。 [
防治指环虫病,可用淡水浸洗5~10分钟,每天1次,连续浸2~3天,治疗效果较好。防治细菌性肠炎病,可用大蒜素粉(含大蒜素10%)0.2克/千克鱼体重,或三黄粉(大黄:黄柏:黄芩=5:3:2)3克/千克鱼体重拌料投喂,连续投4~6天。
烂鳃病与烂尾病为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所致,防治上,可用医溃灵(ET-120,含12%恶喹酸)拌料投喂,用量0.1克/千克鱼体重,连续用7~10天。
链球菌病预防方法:使用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鱼苗或鱼种进行免疫。对20克以下的鱼苗进行早期浸泡式免疫。即将1升的疫苗与9升海水混合,用无结的手网,将3千克鱼苗浸入该疫苗溶液中30秒。在浸泡免疫期间,应保持良好的充氧或通气,同时应注意维持疫苗溶液的温度和pH值的稳定。对20克以上的鱼种宜采用腹腔注射免疫,在鱼种的胸鳍端的后方处注射0.1毫升疫苗。